📣 很多人以為保險只要能理賠就好,搞不清楚條款背後的邏輯
但其實「醫療險」和「實支實付」的本質完全不一樣,功能和定位都差很大!
🔍 實支是「補你花的錢」,醫療險是「給你用的錢」
- ✅ 實支實付:理賠金額 = 你花了多少(要有發票、單據、項目符合)
- ✅ 醫療險:理賠金額 = 合約約定,不看你實際花多少,只看「有沒有住院」
📌 你有沒有發現?一個靠「實報實銷」,一個是「約定金額」
🧯 功能差在哪?直接對比給你看
項目 | 醫療險(日額型) | 實支實付保險 |
---|---|---|
理賠依據 | 是否住院/是否開刀 | 實際花費與發票項目 |
賠多少 | 每日固定金額、或手術等級賠付 | 根據帳單核實金額理賠 |
理賠限制 | 多半依住院天數/次數限制 | 項目限制多、須符合規定 |
補什麼 | 可自由運用、補收入損失 | 補醫療開銷、限用途 |
📉 當你只保實支會發生什麼事?
- 資料不齊、發票不合規 → 可能全額自費
- 沒住院/不符規定 → 實支不賠
- 手術或治療期間沒收入 → 完全沒現金進帳
📌 保險不是只有「賠錢」這個功能,「什麼時候能賠、能賠多少」才是關鍵
🧱 舉個例子:兩種邏輯差在哪?
你因闌尾炎住院 3 天、手術花 4 萬元:
- ✅ 實支實付:你先自付 4 萬 → 符合條件後,核賠 3.5 萬
- ✅ 醫療日額險:每天給 1000+手術1萬 → 總共賠你 1.3 萬,不管你花多少
📌 兩種都賠,但出發點不同,也會互補
🤔 該怎麼搭配才完整?
- 實支用來補帳單開銷,降低醫療壓力
- 醫療險補收入損失與休養期間的開銷
- 組合搭配,才能在不同階段提供不同支援
📲 不知道你現在的組合搭配合理嗎?
你提供:
- 目前的醫療險/實支條款
- 想要解決的擔憂或需求
我可以幫你:
- 看保障邏輯是否重疊或有空缺
- 分析你現在的保單角色與定位,避免資源浪費
📘 免費領取《投保指南》+保單健檢
📲 加入 LINE ➤ https://lin.ee/LCCCdw0
📷 IG 看更多保險故事+圖解觀念
追蹤我們 ➤ @talk.insurance_
✅ 結語:
📌 保單不只是放著賠錢而已,它們是「工具」
每一種設計都有用途,搞懂它們的邏輯,才知道怎麼保對、用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