🧾 實支實付不是萬能!沒保到自費=自己出錢

💬 「我住院開刀,怎麼有一半費用都不賠?」

這是很多人出事後的真實反應
明明有保實支實付,結果醫療費一大半是「自費項目」,保險根本不理

最後才發現:你以為實支能全額補償,但它其實只保「健保內」+部分「特別註明的自費項目」


⚠️ 「自費項目」是什麼?

現在的醫療很多選擇是「健保沒給付」的:

  • 進口耗材、人工關節、血管支架
  • 高階影像檢查(如核磁共振 MRI)
  • 更舒適但健保不出的病房(單人病房)
  • 新式治療或標靶用藥

這些項目可能價格高達數萬~數十萬
📌 但若保單沒寫清楚會賠,就全都「自掏腰包」


🧱 你保的實支,到底有沒有賠?

很多老保單或便宜保單的條款寫得很保守

  • 只賠健保內項目(或極少部分自費)
  • 「自費」不見得等於能理賠
  • 就算加了實支附約,也不一定涵蓋全部治療費

所以不要以為「有保實支就有救」
📉 有時候動一次刀,自己還是要負擔十幾萬


🤕 舉例:膝蓋手術、癌症治療、心導管手術…

很多這類療程會牽涉到「自費耗材」:

  • ✅ 術式+住院費用 → 可理賠
  • ❌ 高階人工關節、進口支架、自費導管 → 常被排除

你會以為保險會全額補上,結果實際只賠其中一小塊
一場手術下來,你還是得自己處理 5 萬、10 萬的費用


✅ 解法:檢查是否「有保沒補」

  1. 看保單條款是否有寫「自費醫材可賠」
     → 如果沒有,建議補強「特定手術/特定醫材」型實支
  2. 重新檢查額度是否能 cover 常見自費項目金額
     → 有些治療一次就要花掉 8 萬、10 萬,你的額度可能根本不夠
  3. 避免誤信「保單名稱叫實支=全都賠」
     → 名稱不是關鍵,要看條款寫了什麼

📲 我可以幫你看保單,抓出「自費缺口」

只要你願意提供目前實支保單的條款
我可以幫你:

  • 看它到底賠不賠自費
  • 判斷你目前的額度是否真的能用上
  • 提出實際可行、價格合理的補強建議

📘 免費領取《投保指南》+保單健檢
📲 加入 LINE ➤ https://lin.ee/LCCCdw0

📷 IG 看更多保險故事+圖解觀念
追蹤我們 ➤ @talk.insurance_


✅ 結語:

實支實付不是萬能的,它有理賠邊界
特別是「自費」這一塊,很多保單根本沒寫清楚

📌 與其出事後才發現不賠,不如現在就確認:
你買的實支,撐不撐得住自費時代的醫療費用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