🪧 月繳兩千真的很便宜嗎?你總共要繳幾年?
很多人買保險的時候,最常被一句話說服:
「這張一個月只要2,000,很划算耶!」
聽起來不貴,但你真的算過嗎?
📌 如果這2,000是繳在「終身壽險」或「終身醫療險」這種長繳型商品,繳40年就是 96萬,
而這些保單的特性就是:沒發生事故,就不會理賠。
這不是保險不好,而是它的本質就是——轉嫁風險,不一定會用到,用不到反而代表你很幸運。
但問題是:你繳的那96萬,是不是買到了「你真正擔心的風險」?
保費低不代表划算,你該看的,是保障夠不夠、用不用得到。
① 終身壽險:繳到老,但只理賠一次,划算嗎?
終身壽險給人的感覺是「安全、穩定」,常見話術是:「反正最後一定會賠,等於幫你存一筆。」
但我們實際來算一筆帳:
項目 | 數據 |
---|---|
每月保費 | NT$2,000 |
繳費年限 | 60年(從30歲繳到90歲) |
保額 | 100萬 |
總繳金額 | NT$2,000 × 12 × 60 = 144萬 |
你繳了144萬,只換來一次100萬的死亡理賠。
📌 如果你真正擔心的是生活中的醫療費、失能照護,這樣的保單就無法幫上忙。
✅ 終身壽險不是不能買,而是用途要明確。
你若是為了留遺產、節稅、資產規劃,那它值得;但若只是怕突然有事,定期壽險+醫療險會更有效率。
② 醫療險長繳期:月繳便宜,總繳卻多5萬你知道嗎?
業務常建議你:「選30年繳比較輕鬆啦!」
我們實際來看一個例子:
繳費方式 | 月繳保費 | 繳費年限 | 總繳金額 |
---|---|---|---|
20年期繳 | NT$1,200 | 20年 | 288,000元 |
30年期繳 | NT$950 | 30年 | 342,000元 |
看起來只是差250元,結果總共多繳 5萬多塊,保障內容卻沒什麼差別。
📌 為了降低月繳壓力,很多人選長繳,但這種設計其實會讓你老了還在繳費。
如果有能力負擔,短繳反而更省、更安心。
③ 儲蓄險:想存錢?報酬率比你以為的還低
很多爸媽會買儲蓄險,覺得能「存錢+保險一次完成」,但實際數據並不那麼美好。
以美元增額終身壽險為例(如常見的 CL3 類型):
項目 | 數據 |
---|---|
年化報酬率(IRR) | 約 2.0%~2.6%(美元) |
台幣版本 | 約 1.5%~2.0% |
綁約年期 | 通常10~20年,中途解約幾乎賠錢 |
📌 儲蓄險不太可能賺到超過通膨的回報,且保障功能非常薄弱。
它的理賠範圍通常只有「身故」與「滿期金」,不包含醫療、重大疾病、失能照護等實際開銷。
✅ 如果你只是想存錢,靈活性高的投資工具或定存選項,會更符合需求。
🧾 小結|月繳便宜不是重點,總繳划不划算才是關鍵
保單類型 | 常見誤會 | 正確觀念 |
---|---|---|
終身壽險 | 買到老才保得夠 | 📌 要用對地方,否則保障效率很低 |
長繳醫療險 | 每月比較省 | 📌 總繳更高,未必划算 |
儲蓄險 | 存錢+保障很萬用 | 📌 報酬低、保障弱,要想清楚角色定位 |
✅ 結語:買保險前不妨自問:
「我擔心的是什麼風險?這筆錢能不能買到真正的保障?」
這才是選保單該走的第一步。
加入 LINE,免費幫你保單健檢,還能索取《保單投保指南》!
📸 IG 會分享更多保險觀念與圖解,歡迎追蹤:
👉 @talk.insurance_