🪧 開頭|實支實付保險便宜又實用?沒弄懂這幾點,小心花錢沒保障
在眾多醫療險中,實支實付保險一直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第一順位。
因為它的訴求很簡單:
「只要住院或手術,就能照花費金額理賠,實報實銷,感覺最划算。」
但實際上,很多人真的生病住院了,卻發現:
📌 不是所有情況都會理賠,甚至花錢買保單,最後一毛都拿不到。
為什麼會這樣?
因為實支實付保險是補償型商品:只有當你真的發生支出、而且符合條件時,才會賠償;否則無論你買幾張都無法「自動入帳」。
不像癌症險、壽險這類給付型商品,符合條件就會理賠一筆固定金額,實支實付要「花了才補」、「沒花就沒得賠」。
這篇文章會幫你拆解實支實付保險最容易誤會的 3 個地方,讓你買對、不花冤枉錢。
① 小病也會影響核保,不做預核保你根本不知道能不能賠
很多人以為只要沒重大疾病,就一定能買、一定能理賠。
但保險公司看的不只是你說的「健康」,而是你過去的看診紀錄、用藥紀錄、檢查紀錄。
例如:
常見就診紀錄 | 可能導致的核保限制 |
---|---|
長期腸胃藥物、胃痛、腸躁 | 可能除外腸胃系統 |
焦慮、神經科門診、睡眠問題 | 可能除外神經系統或要求加費 |
曾骨折或有運動傷害 | 可能限制理賠或延後承保 |
B肝帶原、肝功能異常 | 常被除外或被拒保 |
✅ 建議這時使用「預核保」
預核保是指:在正式投保前,先提供身體與就診資料,讓保險公司評估能否承保及承保條件。
好處是:
- 不會留記錄、沒有影響
- 可以事先知道有沒有除外條款、會不會被加費
- 若保險公司願意承保,那之後理賠時就不會因為病歷被拒絕
② 有住院就會賠?錯,有太多例外你可能根本沒看懂
你以為「只要住院就能理賠實支實付」,但條款細節常常決定關鍵時刻你能不能拿到錢。
常見限制包含:
條件類型 | 說明 |
---|---|
病房限制 | 有些只賠單人病房,有些不賠健保病房差額 |
住院天數限制 | 多數限制每次住院最多 90 天 |
手術與非手術類別 | 有些不理賠不開刀的住院 |
免責額/起賠額 | 例如每次住院前 X 元不賠,超過才賠 |
📌 所以保單名稱叫「實支實付」不代表就能賠所有支出,關鍵還是條款怎麼寫的。
③ 多買幾張≠多賠幾次,實支實付不是「加倍領」
很多人想說:「我買兩張保單,住院時可以拿兩倍?」
事實上,實支實付是補償型商品,不會超過你實際支出金額。
誤解 | 真相 |
---|---|
我有兩張保單,應該賠雙倍吧? | ❌ 不會,最多賠你實際支出金額 |
多張可以重複申請? | ❌ 多數公司只接受正本收據,無法多家公司同時報 |
那多買幾張有什麼用? | ✅ 分散風險、避免某張被拒賠時還有備案,不是為了多賠 |
✅ 想「住院就能拿錢」的話,應考慮搭配日額型醫療險或重大傷病險,它們屬於「給付型保險」,條件一符合就會理賠固定金額。
🧾 小結|買保險不能只看保費低,更要看「有沒有用得到」
很多實支實付保單一看覺得不貴,但若:
- 身體狀況被除外
- 條款處處限制
- 理賠條件過於嚴格
那就算保費便宜也沒意義。
📌 真正划算的保險,是你有事時真的派得上用場。
🔍 延伸常見問題(FAQ)
Q1:健保不是已經能報了嗎?還需要實支實付嗎?
健保提供的是基本醫療,但實支實付能報自費項目(單人病房、自費手術、特殊藥品等),兩者不衝突,互補才完整。
Q2:我已經買一張實支實付,還需要第二張嗎?
若兩張的承保條件不同,有風險分散功能,但不是為了拿更多理賠金,而是避免單一公司拒賠風險。
Q3:預核保會不會影響我的信用或投保記錄?
不會。預核保不會進入正式系統,也不會影響未來投保,只是讓你提前知道自己能不能順利投保、是否會被除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