實支實付幾乎是每個人第一份醫療險的主角。
看起來很簡單:「有花錢就理賠嘛」。
但實際挑選時,你會發現:
🔍 每家商品都寫「住院醫療實支實付」
但條款、額度、限制差很大。
這篇不談業務話術,只講你在理賠時會踩到的 3 個地雷。
⚠️ 地雷一:額度看起來夠,其實限制一堆
你以為保額 100 萬很夠用,結果住院花了 10 萬,只能理賠 3 萬,為什麼?
因為保單條款可能設了這些限制:
- 💰 每日住院上限(如 3,000 元/日)
- 🏥 每次住院總上限
- 🧾 各項項目理賠限額(手術費、雜費、麻醉費各自獨立)
✅ 挑選實支實付時,要找「不限項目拆分、合併理賠額度」的設計。
這樣你才不會住院一趟,什麼都花了卻領不到幾千元。
🧾 地雷二:健保給付限制,反而讓你領不到錢
很多實支型保單會附加一條:
「須為健保有給付之項目才可申請理賠」
乍聽合理,但問題來了:
- ❌ 你選了自費病房 → 不給
- ❌ 你用先進藥物(標靶、免疫療法)→ 不給
- ❌ 醫師幫你加做更完整的檢查 → 不給
❗ 結果:你明明多花錢讓自己好得快一點,但保險卻不給付。
✅ 解法:挑選「有自費給付保障」的版本,或加購特別條款。
🔄 地雷三:附約設計讓你容易斷保,卻不知道
實支實付通常是以「附約」形式存在於主約底下。
如果你主約中斷、終止,附約也會自動失效。
但很多人不知道自己主約何時到期,結果:
- 🔚 以為還在保,實際已斷保一年
- 🤷 理賠時才發現主約早就繳不下去
✅ 解法:選擇「可單獨續保的實支型附約」,或主約設計年限長、不易終止。
✅ 結論:實支實付是基本,但選對比有保更重要
別再只問「實支有沒有保到」
你要問的應該是:
- 💸 額度設計合不合理?
- 💊 理賠項目有沒有健保限制?
- 🔗 附約會不會讓我不小心斷保?
這些細節才是你真正理賠時會遇到的事。
✅ 不要等到出事時,才發現你保的那張,根本用不上。
加入 LINE,免費幫你保單健檢,還能索取《保單投保指南》!
📸 IG 會分享更多保險觀念與圖解,歡迎追蹤:
👉 @talk.insurance_